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简介
太阳集团tcy8722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由伤寒、金匮、温病三个教研室组成,是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三门课程均为省级优秀课程,建有中医临床基础实验平台。
学科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核心,以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为基础,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中医经典理论的实质。学科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学科已经形成了稳定明确、可持续发展的3个研究方向:
(一)张仲景学术思想及临床实验研究,带头人刘宏岩教授。
本研究方向围绕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其经方理论,重点开展张仲景学术思想本质的研究以及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的研究,从理论探讨、文献整理、实验研究等多角度,对张仲景学术思想对临床的重要指导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从而进一步指导中医学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一是以学科带头人刘宏岩教授主持的吉林省科技厅项目“中西医病证规律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等课题为代表,科研经费百余万,从中西医病证规律的理论体系研究及其临床实践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是以学科带头人刘宏岩教授主持的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吉林省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研究”等课题为代表的对于吉林省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入的研究,关注中医药在以社区为单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现状,分析解决现存问题,将中医药学更好的推向公众,服务于人民。
三是《金匮要略》方药防治疑难病作用机理的研究。主要通过整理、分析《金匮要略》的理论与经方,筛选出针对某些疑难病有突出疗效的良方,应用现代药理研究手段探索其作用机理,为疑难杂证的研究和治疗开辟一条新路。其中有吉林省科技厅立项的项目有:“桂芍舒逸口服液抗疲劳保健食品的研制”、“抗抑郁复方中药柴桂解郁开心颗粒新药临床前研究”;吉林省教育厅项目有“宣痹养心调肝法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失眠症的临床研究”;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有“基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医药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影响”等多项立项项目,并在各级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目前,本方向承担省级项目有“中西医病证规律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桂芍舒逸口服液抗疲劳保健食品的研制”、“抗抑郁复方中药柴桂解郁开心颗粒新药临床前研究”、 “吉林省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研究”、“免疫调节剂胸腺七肽的合成与开发”、“宣痹养心调肝法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失眠症的临床研究”、“基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医药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影响”等项目,发表论文数十篇。
(二)伤寒六经证治与方药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带头人王军教授。
中医学术特点是各家学说鼎力,但各家学派对于仲景学说无不认可,《伤寒论》问世后便倍受历代医家推崇,一直被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一直是中医高等院校的主干课程。我们认为,究其根本,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六经辨证,二是方药。前者,开中医辨证论治先河,掌握六经辨证,意味着掌握了中医诊断的精髓;后者,为中医行之有效地治疗疾病提供了保证,掌握了仲景方的制方大法,意味着掌握了中医临床用药的规律。抓住此两点进行研究,就等于抓住了伤寒论研究的核心。在证治方面,着重于六经证候更贴近于当代临床,如六经病提纲证,大青龙汤证,太阴腹痛证;在方药方面,着重于用伤寒方治疗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如乌梅丸治疗糖尿病,白通汤治疗雷诺氏综合征,附子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等。
目前本方向承担有“伤寒气化学派理论与传承研究”等项目,并紧密结合临床工作,将成果反馈于教学。
(三)温病学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带头人周丽雅教授。
本研究采用多学科、多单位横向合作,理论研究、文献研究、科学实验研究等多种途径与方法,对中医温病学理论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广泛的深入研究,形成了稳定明确的研究方向。
一是注重经典传承、理论结合实践。学术带头人周丽雅教授,秉承着“经典回归临床,医教研同步发展”的理念,深入研究中医温病学理论及临床应用。经典指导临床应用,主持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运用络病理论探讨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病理机制及治疗”“基于医案对柳宝诒诊治妇科疾病的思想与用药特色研究”等文献研究项目,从中医古籍中不断挖掘温病的特色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使中医学辨证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临床引领实验研究,在临床实践中提炼学术命题,结合理论研究,主持吉林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上中下通用痛风汤对Th17/Treg平衡影响的实验研究”、吉林省卫生计生委项目“二参颗粒对冠心病模型TLR4/NF-KB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吉林省教育厅重大课题研究“上中下通用痛风汤抗痛风机制的实验研究”、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湿热中阻方对脾胃湿热证小鼠Th1/Th2细胞因子、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蛋白Bcl-2、P53的实验研究”、“二参颗粒对氯化钴诱导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等10余项项目,深入开展温病学湿热病理论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在总结临床运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研究温病热病过程中证候的临床表现、证候的变化以及中药方剂的治疗效果,力求在温病理法方药运用规律方面有所突破,在临床中诠释经典、发展经典。
二是系统开展温病学证治规律探讨与理论文献研究。温病代表性医家的学术经验,是温病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温病学认知与实践的鲜活体现。以后备学科带头人岳冬辉博士为课题负责人在系统研究温病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基础实验研究与中医临床实际,开展温病学证治规律探讨与理论文献研究,并有一系列有价值的发现。提出了温病的发生、证候、防治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观点,总结了温病的特色治法、防治的有效经验和方药运用规律。出版了学术专著《温病论治探微》,发表了30余篇系列研究文章,受到了中医药学术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今后研究将进一步对代表性温病医家的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集中作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以促进温病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临床防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是开展中药复方防治流感病毒感染的机制研究。以岳冬辉博士为课题负责人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温病学理论指导传染性疾病流感课题7项,基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病毒学等现代医学方法从微观角度,开展了实验研究,深入研究评价温病学的有效方剂防治流感等瘟疫类传染性疾病流感的生物学基础和作用机制,为现今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进一步总结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和防治规律、提高中医药对传染性疾病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围绕学科三个研究方向,自2013年以来,学科共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重点科研专项等在内的科研项目50多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和著作23部,科研总经费282.3万元。
学科现有教师15名,其中博士学位8人,高级职称10人,知识结构层次高,学科现有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教育部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1人,中华中医药中青年创新人才1人,吉林省高校春苗人才1人。